再談貨幣發行的戰略思考
妙寄子 2022/1/17
發行貨幣是一種【經濟風險切割的戰略】
例如: 舊台幣和金圓劵掛勾。當金圓劵崩潰時,就會出現大量金圓劵去兌換舊台幣。舊台幣收了天量的金圓劵,金圓劵如果成為壁紙,舊台幣也會崩潰。所以,KMT到台灣,接受美國建議,發行新台幣。新台幣不准兌換金圓劵。因此,設了一個防火牆。不讓中國大陸的崩潰金融延伸到台灣。
例如: 為何香港不直接就使用英鎊為貨幣。而去發行港幣 ? 就是,怕假如中國局勢如果失控,出現巨大的人民幣兌換英鎊風潮,英鎊換了一堆人民幣,假如人民幣崩潰,會拖垮英鎊,也會拖垮英國經濟。因此,香港發行港幣,任由香港港幣和人民幣相互流通。中國假如出現經濟崩潰,頂多延伸到香港。屆時,仿新台幣策略,發行【新港幣】。
例如: 日本統治台灣,一開始就發行【台灣銀行劵】。就是台幣。為何不直接使用日幣 ? 就是,怕台灣萬一失控,經濟崩潰,日幣也會被拖垮。所以,發行【台灣銀行劵】。台灣會出現舊台幣,其實,就是延續日本在台灣的【台灣銀行劵】,所以,舊台幣就是也是由台灣銀行發行。新台幣也是由台灣銀行發行。都是延續日本對台灣的金融戰略。這就是說: 台灣是一個非常不穩定的地區,只能發行自己的貨幣,假如自己經濟崩潰自己救。
。。。
臺灣銀行券—日本統治台灣時期的台幣
臺灣銀行券(日语:臺灣銀行券、たいわんぎんこうけん)為臺灣日治時期的流通貨幣,由臺灣銀行發行,實際使用年限約從1900年代初至1946年,是臺灣第一個依照現代金融制度發行的貨幣。 若除去清治時期不具「準備金」概念的銀兩與匯票,臺灣第一套紙鈔是1899年9月發行的臺灣銀行券之壹圓銀券。
舊臺幣是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46年(民國35年/昭和21年)授權委託臺灣銀行於臺灣發行的鈔券,正式名稱為「臺幣兌換券」,當時相對於日治時期的「臺灣銀行券」而稱為新臺幣,後來因為1949年6月15日發行了「新臺幣」,而稱為舊臺幣。
舊台幣4萬元換一元新台幣。
。。。
參考
發行新台幣的意義 妙寄子 2022/1/17
。。。
完畢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