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沒有開出一個新文明 ?
妙寄子 2017/12/21
西元16世紀,馬丁·路德的宗教革命卻是可以開出現代以憲法為基準的民主政治新文明。【(德語:Martin Luther,1483年11月10日-1546年2月18日),德國教會司鐸兼神學教授,於十六世紀初發動了宗教改革, 促成基督新教的興起。路德強烈質疑羅馬教廷關於藉金錢換取上帝赦罪(即贖罪券)的教導。】
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,為何只是曇花一現 ?
宋元學案和明儒學案的儒家心性知學,以王陽明(1472年10月31日-1529年1月9日)的致良知為集大成。但是,也就是停在這裡已經有接近500年了。。
以我的研究: 致良知沒有落實成為一個執行或是實踐準則。我大學時代讀王陽明全集。發覺,致良知只有理念。沒有落實的方法。
現在想起來,假如他有落實方法,他就要面臨一個抉擇 ?
走向基層或是走向王權 ? 二選一。當時的明朝,朝政一蹋糊塗而財政也很亂。走向王權就會和皇帝權勢對抗。走向基層就會和官府對抗。兩個選擇,任選其一,他都是死刑。
然而,他也沒有留下落實的理論體系。有人說王陽明學說是空疏之學,大約如此。因為,沒有法展的方向感。
另一方面為何他無法把致良知寫出一個完整理論體系 ? 類似西方的哲學體系 ? 這是最大的疑點。